2025年01月11日

书评|《早安,怪兽》:拔出我们生命中那些刺,非饶恕就无法做到

作者: 李道南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24年05月27日 06:31 |
播放


身体被刺的时候很痛,我们的精神有根刺的时候同样很痛。

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时候,头上戴着的是荆棘做的王冠。但是这不是人类给他的荣耀,而是给他的耻辱。王冠上带刺的荆棘,每一根刺都扎进耶稣的肉体,这种痛苦是超出常人所能忍受的。面对刺带来的痛苦,耶稣却用宽恕将他们拔出了。当下耶稣说:“父啊!赦免他们;因为他们所做的,他们不晓得。”兵丁就拈阄分他的衣服。 面对将自己钉上十字架的兵丁,还在自己滴着鲜血的十字架下,冷摸地抓阄分子机的衣服,耶稣选择的是饶恕。他将痛苦和痛恨放下,为他们的“无知”祷告。他们不晓得他们做了什么,因此不必将自己的仇恨和痛苦寄托在他们身上。

当然饶恕不代表他们可以逍遥法外和为所欲为,只是他们的作为给你带来的痛苦这根刺,如果不拔出,那么这种伤痛就会一直存在,伴随着你的生命。一根刺到你的身体里,对于这根刺来说也许并没有什么伤害,也许这根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给你带来痛苦的杂质。他也许在给你带来痛苦的同时,也认为自己是正义的,是对你深深的爱。

在加拿大作家凯瑟琳·吉尔迪纳的著作《早安,怪兽》中,记录了彼得的故事。这本书是我近几年阅读生涯中,为数不多的让我热泪盈眶的著作,因为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了自己。

彼得的父母都是华人。父亲出生于音乐世家,对音乐有着很高的天赋。母亲的身世则凄惨悲凉,正是母亲童年成长经历的悲惨遭遇,让彼得在成长过程中,也被母亲复制了自己的童年。这让彼得在成年之后,很难进入社会,很难建立社交关系,也很难建立伴侣关系。

这一切都要从彼得母亲的故事开始。母亲出生于越南华裔家庭,她的生父在当地小有成就,是个富商。在自己的妻子之外,就找了彼得的外婆。因此外婆算是个外公的情妇。当外公的经济能力没有被削弱的时候,尚能保持足够的经济资源,但是当外公经商失败之后,外婆也就彻底被抛弃。外婆带着彼得母亲艰难度日。后来在当地开了一家大烟馆,同时还提供招妓。因为当时越南是法属殖民地,因此有很多法国大兵或者商人光临烟馆。这样彼得母亲也就成为这些法国人的戏谑对象,他们最喜欢的是用烟头烫她们取乐。这就是为什么,当彼得母亲到自己的外孙女被烫伤的时候,还若无其事的大笑。

在这样的环境下,母亲遇到了父亲。当父亲提出带她移民加拿大的时候,她想也没想就同意了。她太需要摆脱这样的环境。他们到了加拿大之后,开了一个餐馆。父母因为忙碌生意,就只能把彼得一个人关在阁楼里,这一关就是整个童年。因此彼得的童年都是在阁楼里一个人度过。当他到晚上睡着的时候,才被妈妈抱下楼,而当他还没醒来的时候,他就被抱上阁楼。这样的环境中,他既无法从对母亲依赖的亲密关系中获得安全感,也无法建立与他人的正常关系。

经营几年之后,他们省吃俭用,存下了二十万。但是却被父亲因为投资被骗的血本无关。从此之后,母亲就在内心里一心想着父亲死掉。父亲有糖尿病,而她还要给父亲吃大量甜食。也许因为这个原因,父亲得了抑郁症,也就不再节制自己的饮食。很快,父亲在母亲的解脱一般的厌弃中死去。

金钱对于母亲来说,太过重要,它超过亲情。因为她的经历告诉她,只有有钱了,才能获得安全感。二十万的存款被骗,让她内心深受打击,也失去了安全感。

长大后的彼得,在母亲眼里一无是处。彼得深得父亲音乐天赋的遗传,但是母亲认为音乐是失败者玩的游戏,因此对彼得更是大加诋毁,认为他一无是处。

彼得因为自己无法建立稳定的伴侣关系,而找到作者进行心理治疗。作者和彼得进行了长达数年的互动关系。作者首先让彼得做的是认识自己生命中的刺。这根刺就是他的母亲。他必须认识到自己母亲的成长过程所带来的伤害,以及这种伤害怎样在他身上被复制。让彼得认识到母亲所做的一切不是对他的爱,而是一种不自觉的伤害。他必须在认识到和母亲关系本质的时候,与母亲建立人格界线。这个界线就是对母亲说不。尤其是母亲对待自己的贬低态度,做出坚定的抵制。然后,作者让彼得在拔出母亲这根刺的时候,学会与人亲密相处。这首先与自己的姐姐家的孩子。通过观察模仿,彼得获得了与人相处的能力。

彼得经过长达数年的心理干预,成功组建了家庭,也有了自己的事业。作者说,彼得是个勇士,因为他像耶稣一样,饶恕了他的母亲给他童年带来的伤害,像耶稣一样通过饶恕拔掉了王冠上的刺。最终彼得也皈依在耶稣名下,成为一个为主见证的信徒。

我们生命中的刺,有时候是我们意识到的,有时候是我们意识不到的,但是这些刺都需要我们用饶恕拔掉。只有饶恕,我们才能彻底将刺拔掉。只有饶恕,我们才是真正的勇者!


欢迎通过邮箱联系作者:lidaonansir@163.com


立场声明
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 (021-6224 3972) ‬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